新聞資訊
news設備安全落地,比啥都讓人心情好。
焦新剛拍了拍沾著機油的手套,望著廣東廉江核電項目工地上剛立起的21CM450-20t塔吊,像是看著相交多年的好友,眼里滿是欣慰。數十年來,焦新剛始終守在崗位上,和塔吊、履帶吊這些“老伙計”為伴,以技術為筆、以堅守為墨,書寫著自己的成長答卷。從新疆戈壁的烈日下延伸至內蒙古草原的風雪,從陜西平原的輸變電工地鋪向廣東沿海的核電現場,這份對工程事業的執著,早已在他的成長軌跡中埋下伏筆,而累累的收獲總在一番番風雨后,如期而至,成為他職業道路上最鮮明的注腳,面向未來,他目光堅定,步履從容。
沙海逐浪戈壁灘,雪野馳夢大草原
2014年7月,剛走出校園的焦新剛,帶著青澀與熱忱踏入新疆奇臺2×35兆瓦熱電聯產項目的施工現場。戈壁灘上的風裹挾著沙礫,吹在臉上生疼,而比環境更具挑戰的,是眼前那些龐然大物——科潤40龍門吊、ZCC550-55t履帶吊,還有外租的QUY650t履帶吊。作為機械化分公司的技術員,他的任務是參與這些設備的拆安與工況變換,每一個步驟都容不得半點馬虎。
“第一次爬上塔吊檢查時,腿都在抖,但看到老師傅們精準操作的樣子,就覺得這‘鋼鐵巨人’里藏著大學問。”焦新剛把工地當成最好的課堂,白天跟著師傅爬設備、測參數,記錄不同機械的性能特點;晚上在項目部的燈光下啃圖紙、查規范,將理論知識與現場實踐逐一對應。18個月里,他全程參與鍋爐大板梁吊裝的機械保障工作,順利完成科潤40t 龍門吊拆除、ZCC550-55t履帶吊日常工況變換及拆除、QUY650t履帶吊安裝配合、D800-42t塔吊拆除等關鍵任務,以零失誤的表現為項目機械作業提供了堅實支撐。
憑借扎實的技術積累,焦新剛在茫茫戈壁蓄力扎根,發力向上,從青澀的畢業生快速成長為能獨當一面的技術骨干。
2016年初,焦新剛走進內蒙古五間房2×660兆瓦機組工程項目,這片冬季零下三十多攝氏度的草原,不僅讓他遭遇了極端環境的考驗,更讓他完成了從技術員到技術負責人的飛躍和蝶變。
走馬上任的他,迎頭便趕上一場緊急救援。臨近春節,一臺運送鍋爐鋼結構的貨車在大雪中誤陷草原松軟地帶,通往現場的道路早已被積雪封堵。焦新剛主動請纓制定救援方案。“設備晚到一天,項目就可能延誤工期。”他結合草原地質特點,提出“裝載機清雪開路+汽車吊拖拽配合”的方案,跟隨救援隊伍沖進風雪。十幾公里的清雪路上,寒風如刀割透棉衣,任冰碴胡了一臉,他始終盯著裝載機的作業軌跡,實時調整清雪路線。歷經數小時奮戰,貨車終于被成功救出,設備按時卸貨。
在五間房的三年多里,焦新剛牽頭完成了一系列重量級任務。他主導制定的多臺大型機械安拆方案,因考慮周全、實操性強,被項目部作為范本推廣;全程負責的兩臺機組設備帶保管工作,以零損耗、零遺漏的成績順利移交業主,贏得了業主單位的書面表揚。
跨界突破顯擔當,巔峰挑戰再啟航
2019年,焦新剛跨界出任電儀工程公司陜西文景110千伏輸變電工程項目執行經理。這是公司在陜西省的首個110kV輸變電項目。
“既然接了任務,就沒有退縮的道理。”焦新剛從零起步,白天泡在工地熟悉土建施工流程,晚上惡補輸變電工程規范,學習建筑圖紙,主動對接設計、監理單位,逐一厘清綜合配電樓GIS室、二次設備室、110千伏開關室等10余個土建區域的施工難點。離家不到一小時的路程,一家人卻難得見上幾面。 焦新剛說,妻子的理解和支持始終是他最有力的后盾。
從基礎開挖到主體澆筑,從設備基礎找平到防水處理,他每道工序都親自驗收,創新采用“分層驗收+影像追溯”模式,確保移交電氣安裝的施工質量全程可控。項目優質移交驗收,填補了公司在陜西區域110kV輸變電項目建設的空白,為公司拓展西北輸變電市場奠定了基礎。
2020年10月,焦新剛重返機械管理崗位,擔任內蒙古京寧二期項目機械化分公司技術負責人,次年8月升任分公司經理。
在這里,他遇到的最“難纏”對手,是公司最大的動臂式塔吊MK2500-140t。這臺140噸級的“巨無霸”塔吊,2022年底進入拆除階段時,正處在“包圍”圈中。左側是鍋爐主廠房,前方是輸煤棧橋,右前方是尿素車間,后方是渣倉,既不能采用常規降節至最低高度、起重臂又必須整體拆除。僅爐右有吊車站位空間,更棘手的是,冬季低溫可能導致設備材料收縮變形以及液壓系統的運動遲緩,加上不間斷的大風天氣,都給施工安全帶來極大影響。
焦新剛帶領團隊開啟“技術攻關戰”。一周時間實地測量每一處建筑間距,在CAD軟件中搭建三維模型,反復模擬不同角度的起吊工況,計算吊索承重與塔身平衡參數,預判了低溫下液壓系統的響應延遲問題,最終制定出“液壓系統保溫加熱、吊裝部位精準定位、風險辨識動態監控”的拆除方案。晨昏日落,他埋身現場,從塔身第一段拆除到動臂最后落地,全程精準指揮。
當起重臂整體安全著陸,現場掌聲四起,這場“螺螄殼里做道場”的拆除作業,不僅實現了“零安全事故、零設備損傷”,更比計劃提前3天完成,為鍋爐房冬季施工掃清了關鍵障礙,其拆除方案被公司納入《大型動臂式塔吊復雜環境拆除安全技術手冊》。
京寧二期項目期間,焦新剛統籌完成了間冷塔中心塔吊CJ290-18t安拆、汽機房鋼屋架吊裝等多項關鍵任務,覆蓋項目機械作業全流程。2020年12月取得建筑工程工程師職稱,2021年12月再獲道路與橋梁工程工程師職稱,成為公司少有的“雙專業工程師”,多次獲評公司“先進生產工作者”稱號。
核電首塔繪藍圖,大道致遠傳薪火
2023年,焦新剛出任廣東廉江核電項目機械化分公司經理,兼項目副總工程師、機械科長。核電工程對施工精度的毫米計要求,也讓他的技術與管理能力得以進一步的淬煉與展現。
冷卻塔大型玻璃鋼管道吊裝,需控制吊裝角度偏差不超過1度,他牽頭制定“定制吊索具+串聯吊裝法”吊裝方案,一次性吊裝合格率達100%;新購置的豐匯40t龍門吊、3臺STT153A-10t 塔吊、首臺CM160-8t塔吊、首臺21CM450-20t中心塔吊(獨立高度安裝)及YDQ40X20-7平橋與電梯,共7臺(套)新設備的安裝調試,他建立“一設備一方案、一環節一驗收”制度,從設備進場驗收到底座澆筑,從安裝調試到試運行,每個環節都留存影像與文字記錄,形成完整的設備技術檔案。
站在南海之濱的核電施工現場,看著21CM450-20t中心塔吊高聳入云,焦新剛的眼神里既有對過往十年的回望,更有對未來的清晰規劃。“機械吊裝是工程建設的‘生命線’,而現在行業正朝著數智化、綠色化轉型,我得跟著時代往前跑。”
“現在我們的設備已經有基礎的監控系統,希望推動建立‘數據+模型’預判體系,通過分析設備運行數據,提前識別液壓系統老化、鋼結構疲勞等隱患,把事后維修變成事前預警。”他透露,目前正聯合設備廠家共同研究冷卻塔專用機械設備運行的動態優化技術,希望能形成一套可復制的核電項目機械安全作業標準。
在團隊培養上,這位從基層成長起來的技術帶頭人有著自己的執念:“我當年是跟著老師傅們手把手學會的,現在也得把技術傳下去。”他正牽頭搭建公司“機械青年人才培養營”,計劃通過“理論授課+現場實操+案例復盤”的模式,把自己在戈壁、草原、核電項目積累的經驗,轉化為年輕技術員的成長養分。“希望能帶出一批既懂技術又懂管理,還能應對復雜工況的‘復合型人才’,讓公司的機械吊裝團隊始終保持行業競爭力。”
“以前總因為現場加班、出差缺席家人的重要時刻,未來想盡量平衡好工作與生活,抽空多陪孩子逛逛科技館,帶他們看看我參與建設的電廠——不是讓他們覺得爸爸多厲害,而是想告訴他們,踏實做事、堅守初心,就能把平凡的日子過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十年磨一劍,從操作幾十噸的機械,到執掌百噸級“巨無霸”;從應對常規工況,到攻克極端環境與復雜場地的技術難題,曾經戈壁上的青澀技術員終于長成,一路成長為大型火電、核電項目的技術核心。
“當初與機械結緣是偶然,如今相守十年是必然,未來相伴前行是信念。”焦新剛的話語里飽含著對職業的熱愛,也滿藏對家人的愧疚與感恩。從北疆到南國,他與鋼鐵巨臂的十年之約寫滿榮光。面向未來,這場與機械的相守、與初心的約定,必將綻放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