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訊
news在西非國家科特迪瓦,熱浪裹挾著漫天塵土撲面而來。距離阿比讓市區數百公里的施工現場,機械轟鳴不息,施工人員穿梭在作業區域緊鑼密鼓推進建設,一座承載綠色發展愿景的生物質電站正穩步崛起。這里是科特迪瓦必歐雅46兆瓦生物質電站項目現場,也是青年設計管理工程師陳駿騰走出校園后,以責任為筆、以實干為墨,開啟職業征程的首個海外“戰場”。自2024年11月作為中國能建建筑集團派駐人員抵達后,他始終懷揣對海外工程的熱忱與對設計管理職責的敬畏,把“守好設計關口、護航項目推進”的信念刻在每一項工作里。
跨越山海:初抵西非的“加速適應”,藏著對責任的較真
初到科特迪瓦項目部,陌生的法語環境、40℃+的持續高溫、比預期更緊張的工期、多專業交叉的復雜技術場景,連同跨文化協作的壁壘,一起壓向這位剛走出校園的青年。同事曾打趣:“在西非干活,得先把‘舒適區’打碎——適應的不只是氣候,更是連軸轉的高強度節奏。”這話陳駿騰記在心里,卻沒把“適應”當成“緩沖期”:他深知設計是項目推進的“前置關口”,哪怕多耽誤一天,都可能影響后續施工,“不能讓設計拖了項目的后腿”成了他的第一準則。
為快速摸清項目底數,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泡”在圖紙和合同里——逐頁研讀近百份項目圖紙,用不同顏色的筆標注關鍵技術參數;逐條拆解技術規范,把“設計要求”和“施工落地”的銜接點記滿筆記本;逐款梳理EPC合同,明確設計管理的責任邊界與風險點。白天,他攥著圖紙扎進施工現場,從地基澆筑到設備安裝,跟著師傅和項目部前輩逐處核對,遇到不懂的技術問題就追著問,哪怕是午休時間,也會拉著施工班組負責人聊“圖紙和現場是否對得上”;晚上,他主動牽頭組織設計問題盤點會,提前收集各專業反饋的疑點,列好會議議程,確保每一個堵點都能“有討論、有結論、有跟進”。短短一個月,他不僅摸清了項目進展與痛點,更用“主動往前趕”的態度,把“設計管理”的責任扛在了肩上。
實踐淬煉:每一次“精準響應”,都是對責任的踐行
“將現場實況融入圖紙設計,讓設計圖紙落地施工現場”——這是陳駿騰的工作信條,更是他扎根一線的行動指南。面對現場層出不窮的問題,他始終以“快響應、準對接、嚴把關”的姿態,把“認真負責”藏在每一個細節里。
棧橋基礎沖突:搶在工期前“破局”
當現場反饋“棧橋基礎與氮氣氣瓶位置沖突”時,陳駿騰剛端起午飯,立刻放下碗筷抓起圖紙、測距儀往現場跑。頂著正午的烈日,他蹲在塵土里反復測量尺寸,對照圖紙標記沖突點,用手機拍攝多角度影像,連“氣瓶底座高度”“基礎鋼筋間距”等細節都逐一記錄。回到辦公室后,他第一時間連線后方設計團隊,把現場數據、影像資料同步到位,協助團隊快速優化方案——最終,這場可能導致工期延誤的“小插曲”,在他的“快速響應+精準反饋”下,快速得到解決。
渣倉新增要求:把“業主需求”做細做實
五月,業主突然提出渣倉的三項新增要求,涉及路燈布置、防護欄桿高度等細節。陳駿騰沒有簡單“轉達需求”,而是帶著卷尺、圖紙到渣倉現場反復勘察:路燈該裝在哪個位置不影響設備運輸?防護欄桿高度要多少才符合安全規范?他把每一個細節都標注在圖紙上,甚至手繪簡易示意圖,主動找業主溝通確認,連“路燈開關的安裝位置”都一起敲定。正是這份“把需求做細、把細節做透”的認真,設計團隊僅用5天就完成了施工圖修訂,業主拿著圖紙感慨:“沒想到年輕工程師能考慮得這么周全!”
燃油管道驗收:在“偏差”里守住質量關
燃油管道驗收時,他發現一處施工與圖紙存在偏差。為了精準定位問題,他趴在管道旁逐段比對圖紙,用紅筆在現場標記偏差位置,每一張附說明的照片都備注了“拍攝時間、具體位置、偏差尺寸”,連“管道接口的密封膠寬度”都仔細核對。回到辦公室后,他連夜整理《偏差分析報告》,同步反饋給設計團隊復核,推動修改單在24小時內下發。“燃油管道是關鍵設備,哪怕1厘米的偏差都可能有安全隱患,絕不能馬虎。” 他說這話時,手里還攥著那張畫滿標記的圖紙。
8小時時差:用“錯峰加班”搶效率
科特迪瓦與國內有8小時的時差,為了不耽誤溝通效率,陳駿騰利用“錯峰工作法”:每天深夜,他會把當天的現場問題按“緊急程度”分類整理,附上現場照片、初步分析和建議方案,確保國內團隊早上打開文件就能“直奔主題”;國內下午2點到6點是工作高效期,他會提前列好溝通清單,集中開展線上會議,把“圖紙修改方向”“問題解決方案”逐一確認。為了推動一個緊急設計修改,能在凌晨1點還在開展工作,早上6點跟進國內團隊的反饋——“時差不是借口,能早點解決問題,項目就能少一分風險。”
屬地審圖滯后:主動“盯辦”破堵點
屬地審圖公司進度滯后,可能影響后續施工。陳駿騰沒有“等靠要”,而是主動協同項目負責人、翻譯梳理近一個月的審圖溝通郵件:按“待審核”“已反饋”“需補充材料”分類歸檔,標注每封郵件的關鍵節點和審圖公司的回復時限。之后,他帶著翻譯一次次上門溝通,把“審圖滯后可能影響的工期”“需要補充的材料清單”清晰說明,甚至幫審圖公司梳理審核重點。最終,審圖效率提升了40%,順利趕上項目計劃。而面對以法語為主要溝通語言的業主,他提前把技術討論要點翻譯成英文,配合翻譯逐點解釋,連“設計參數的計算依據”都耐心說明,徹底掃清了語言與文化的障礙。
青年思考:在“毫米級嚴謹”里,讀懂責任的重量
近一年的海外歷練,陳駿騰始終記得師傅魏廣成的叮囑:“設計工作必須嚴謹。”這句話被他寫在工作筆記本的第一頁,也刻進了每一次實踐里。
在破碎機盤柜重新布局時,為了確保修改后的圖紙與現場完全一致,他拿著圖紙、卷尺、筆蹲在地上,從盤柜邊緣到墻面、從一個盤柜到另一個盤柜,每10厘米測一次數據,記在紙上后又復查三遍,把間距精確到毫米。“差1毫米,盤柜可能就裝不進去,后續驗收也會出問題。”他說,正是這次“毫米級測量”,讓他真正懂了“嚴謹”不是口號——是每一個數據的準確,每一次核對的認真,每一個細節的把關。
如今,他常說:“一線是最好的課堂,現場是成長的沃土。設計不是閉門造車,只有扎根現場,才能讓圖紙‘鮮活’起來,才能真正擔起設計管理的責任。”得閑的時候,他總會去現場轉一圈,看看施工進展,記錄可能出現的設計問題;遇到水電供應不穩定的日子,他會提前和施工團隊溝通,調整設計對接的時間,確保工作不脫節。
隨著科特迪瓦生物質電站逐步成型,陳駿騰的職業征程也翻開了新的一頁。他說,這段駐場經歷不是終點,而是起點——未來,他會繼續帶著“嚴謹務實”的態度,在海外項目中錘煉本領,更希望能帶動更多青年同事扎根一線,在“一帶一路”的舞臺上,用青年的認真與負責,交出屬于自己的“成長答卷”。而那座正在崛起的生物質電站,也終將見證:青春的力量,會在責任的踐行中,綻放出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