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訊
news大連太平灣的秋意總比別處來得急些,海風裹著咸澀的潮氣往人衣領里鉆,碼頭上的老工人早早就搓著凍紅的雙手念叨取暖的事。“往年這時候,車間那臺小鍋爐三天兩頭出毛病,今年要是能接上新項目的暖氣,干活都能多添把勁!”老工人王師傅這話,道出了港區里不少人的心愿。他腳下的地下管網里,一股“看不見的暖流”正悄悄生長——中國能建東電二公司太平灣供熱項目的工地上,塔吊把鋼架往高處吊時帶著風聲,焊工的火花在暮色里閃著亮,這股暖流順著管網慢慢蔓延,終將成為太平灣“零碳新城”里最實在的民生溫度,也映照著央企為民辦實事的初心。
工程底色:3.4 萬平米里的 “暖城藍圖”

太平灣供熱項目扎根在大連太平灣合作創新區的糧油產業園區,3.4萬平方米的場地規劃里,藏著長遠的考量。眼下要建1臺65噸/小時和1臺130噸/小時的蒸汽鍋爐,還特意留了2臺130噸/小時鍋爐的擴建空間。項目場地內預留了擴建空間,為未來產能提升及配套設施升級提供靈活拓展條件。通過模塊化布局與前瞻性規劃,項目兼具高效運行與可持續發展能力,助力區域能源結構優化與低碳轉型。
項目總工老張跟年輕技術員交底時說得實在:“咱得想著五年、十年后,園區發展起來了,供熱需求肯定跟著漲,現在把空間留足,將來就不用折騰大拆大改,這才是為園區長遠打算?!?/p>
項目里集成了八大核心系統,熱力、化水、煙風、燃料輸送一個不少,連建筑結構、消防給排水都提前統籌設計。單說化水系統,負責這塊的工程師老王總總把 “水”的事掛在嘴邊:“鍋爐里的水要是處理不到位,管子容易結垢,到時候供熱不穩定,企業生產都得受影響。所以從設計階段,預處理、除鹽這些環節就想得明明白白,一點都不能含糊?!?/p>
如今再去工地,處處是讓人安心的變化:煙囪已經拔地而起,銀灰色的防腐漆在陽光下亮得晃眼,老遠就能看見;鍋爐水壓試驗剛做完,那天技術組的人盯著壓力表看了倆小時,直到指針穩穩停在合格區間,確認 “壓力穩得住、沒滲漏”,才松了口氣;主廠房的外墻板快裝完了,工人正忙著鋪屋頂的保溫層,指尖沾著灰也顧不上擦。深秋的工地上,“土建+安裝”兩條線跑得又快又穩,黨員突擊隊的紅旗插在各個關鍵點位,每個人心里都揣著同一個念頭:得趕緊把項目建好,讓園區早日用上穩定的暖氣,不辜負大家的期待。
建設加速度:黨員帶著大家 “啃硬骨頭”
2024年5月24日項目開工那天,天上飄著小雨,奠基儀式一結束,挖掘機就轟隆隆地開進了工地——這項目是太平灣港區的重點開復工工程,關系著園區的供熱大事,沒人想“慢半拍”。
項目黨支部緊跟著成立,7 個 “黨員先鋒崗” 直接扎在最吃勁的地方:土建基礎要搶工期,鍋爐安裝要保精度,環保設施不能打折扣。黨員骨干還主動認領了 276 個細分節點任務,支部書記在會上說得懇切:“咱黨員就得沖在前頭,這些節點完不成,咱自己心里先過不去,更對不起等著用暖氣的企業和老百姓!”
土建這邊最讓人犯難的是煙囪和地下煤斗。煙囪要建到幾十米高,高空作業風險大,黨員突擊隊隊長老趙干脆帶著隊員輪班,白天盯著施工質量,晚上還留在工地查安全隱患。有次半夜起大風,老趙一骨碌爬起來往工地跑,看著工人把高空作業平臺牢牢固定好,才放心往回走,鞋上沾的泥都沒來得及擦。地下煤斗更麻煩,當地地質特殊,降水周期比預期長,黨員們天天泡在工地,跟勘察隊一起琢磨調整降水方案,最后總算把工期搶了回來。煙囪順利封頂那天,大家在底下拍了張合影,每個人臉上都沾著灰,笑得卻比誰都開心。
安裝線也沒閑著。鍋爐水壓試驗是個 “技術活”,得把水灌進去加壓到規定值,還不能有一點滲漏。黨員技術員小李牽頭編了詳細方案,從注水速度到壓力監測點,都標得一清二楚。試驗當天,他盯著壓力表看了三個小時,眼睛都沒敢多眨,直到指針穩定在合格區間,才跟同事用力擊了個掌:“成了!”現在主廠房里,脫硫系統的塔體正在安裝,化學水系統的過濾器也陸續到位,煤棚的上部結構已經完工,開始吊鋼結構了——站在煤棚底下往上看,能想象到將來煤從這兒輸送到鍋爐,再變成熱氣送出去的場景,一幅 “儲煤-輸煤-供熱”的藍圖,正一點點從圖紙變成現實。
“每個節點都有黨員盯著,咱心里踏實。”施工隊的老周這話說出了不少人的心聲。有次輸煤棧橋的鋼架吊裝,黨員安全員全程守在旁邊,一會兒提醒“吊點再核對下,別出岔子”,一會兒叮囑“下面別站人,安全第一”,直到鋼架穩穩落在支座上,才松了口氣,額頭上的汗都滲了出來。
精細管控:把“難題”拆成“小事”辦
工地上常說 “細節決定成敗”,這話在太平灣項目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就說吊裝吧,鍋爐的板梁、汽包都不輕,最重的有幾十噸,還得吊到幾十米高的位置,對位誤差不能超過幾厘米。更麻煩的是,工地空間有限,吊車想找個合適的站位都得費不少勁。
負責吊裝的團隊沒急著開工,先在電腦上模擬了一遍又一遍。技術負責人老王帶著人量遍了現場每一塊空地的尺寸,又反復核對設備的重量、重心,最后制定了一套 “分時段、分區域”的吊裝方案——比如吊汽包那天,特意選了早上風小的時候,還提前把周圍的材料挪開,給吊車騰出足夠空間,就怕出一點差錯。
吊裝過程中更精細,用了先進的測量儀器實時監測。汽包剛離開地面時,技術員就拿著對講機大聲喊:“左邊稍微高一點,再慢一點,穩著來!”直到汽包穩穩落在支座上,測量員趕緊跑過去核對位置,確認“誤差在2毫米以內”,才讓工人開始固定,臉上的緊張勁兒才慢慢褪去。
安全上也沒半點馬虎。現場圍了嚴密的隔離帶,安全員小張拿著擴音器在工地里來回走,嗓子都喊啞了:“沒戴安全帽的趕緊戴上!吊裝區域絕對不能站人,別拿安全當兒戲!”有次一個年輕工人好奇想湊近看吊裝,小張趕緊拉著他往后退:“咱這不是看熱鬧的時候,安全規程得記牢,出了事可不是小事!”正是憑著這份“摳細節”的勁,到現在吊裝作業沒出過一次差錯,大家心里都亮堂。
黨建引領:紅色力量扎在工地上
項目上的黨建不是“喊口號”,是真真切切融入施工的每一步。黨支部的“三會一課”總在工棚里開,有時候在材料堆旁拉個橫幅,大家搬個小板凳就坐下來,討論的不是空話,是“怎么把鍋爐安裝精度提上去”“怎么解決煙囪高空作業風險”這些實在問題。
黨員大會上還定了 “三精三?!蹦繕耍菏┕ぞ珳时Y|量、技術精尖保效能、管理精細保進度。每個黨員都簽了“質量責任區”,主廠房歸誰管,鍋爐安裝誰負責,都寫得明明白白,貼在工地的公示欄上,接受大家監督。支委會每周開碰頭會,專挑“難啃的骨頭”聊,比如鍋爐安裝精度控制難,就立馬成立“黨員精度管控小組”,每天去現場量尺寸、查焊縫,一點問題都不放過;煙囪高空作業危險,就安排黨員安全員“旁站監督”,工人上高空前,先幫著檢查安全繩、安全帶,確認沒問題了才讓上去。
年輕人在項目上也能快速成長。黨支部搞 “以黨帶團”,經常讓老黨員給青年團員上課。生產副經理老鄭講化學水施工時,拿著現場的管道圖紙,指著上面的線條說:“咱這化學水要是處理不好,鍋爐里就容易結垢,到時候供熱不穩定,企業生產都受影響,所以每個環節都得盯緊?!彼€帶著年輕人去化水車間,指著預處理罐、除鹽設備,一步步講怎么操作、怎么維護,手把手教經驗。副總工程師老張講主廠房加藥間時,特意把常見故障案例列出來,結合現場情況分析,青年技術員小吳說:“聽張工講一次,比自己看半天書都管用,好多現場問題一下子就懂了,心里也有底了。”
安全文明施工也靠黨建發力。前段時間,黨支部組織黨團員搞了次現場清理,黨支部書記把大家分成幾組,黨員主動扛下搬廢棄木方、鋼筋頭這些重活,團員就撿縫隙里的碎渣、塑料瓶,分工明確,干得熱火朝天。老黨員老趙一邊搬木方一邊說:“咱干活不光要質量好,現場也得干凈整潔,這樣既安全,看著也舒心,干起活來都有勁兒!”兩小時下來,工地里的廢料堆清干凈了,設備周邊的防護欄也檢查了一遍,連施工通道都重新劃了線,工人都說:“現在工地看著亮堂多了,走在里面都覺得踏實!”
暖流繪新圖:民生、生態、產業 “三贏”
這項目的好處,現在就能看出苗頭,處處透著央企為民的溫度。民生上,建設期已經招了幾百個本地工人,家在附近的老王以前打零工,收入不穩定,現在在項目上干鋼筋活,每月工資準時發,還跟著技術員學了不少技術,他笑著說:“等項目建完,要是有維護的活,我還想來干,在家門口就能掙錢,心里踏實!”將來項目建成,能把區域里的分散燃煤小鍋爐都換掉,風電產業園、數據中心這些企業再也不用愁供熱,冬天車間里暖和了,工人干活有勁頭,生產效率也能提上去,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生態上更不用多說,這項目從一開始就想著 “綠色”。項目配了高效脫硫脫硝系統,算下來每年能省1.2萬噸標煤,減排好幾萬噸二氧化碳,污染物排放比國家標準低不少,對空氣好,對老百姓的健康也好。而且還能跟太平灣的分布式光伏項目配合,光伏發的電用來輔助供熱,形成“綠色能源組合”——負責環保的工程師說:“咱這項目不光要‘暖’,還得‘綠’,要為太平灣‘零碳新城’添把力,讓這片海更藍,天更清!”
產業方面,這項目就是園區的 “能源心臟”,有了它,企業發展更有底氣?,F在已經有幾家企業來打聽供熱的事,就等著項目建成后入駐。招商部門的人說:“有了穩定的供熱保障,企業更愿意來投資了,將來周邊的商業、工業都能發展起來,形成‘能源促產業、產業興經濟’的良性循環,老百姓的就業機會也多了,這是實實在在的好事!”
從工地上打下第一根樁,到漸漸成型的廠房;從黨員帶頭攻堅,到工人臉上的笑容,中國能建東電二公司太平灣供熱項目就像一股暖流,正慢慢浸潤這片港區,也暖了老百姓的心。將來冬天,當熱氣通過管網送到每個車間、每個家庭時,大家都會記得,這群中國能建人用鋼筋鐵骨和紅色初心,在太平灣寫下了 “央企筑精品,暖流貫港灣”的故事——這股暖流,不僅能驅走冬日的寒冷,更能為新城的未來,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讓民生更有溫度,發展更有力度,這是央企的擔當,也是為民服務的真心。